1.材料分析题
大班的洋洋想玩“开奖”游戏,他画了很多奖券,还大声叫嚷:“快来摸奖呀!特等奖自行车一辆!”
童童在洋洋那里摸到了特等奖,洋洋推给她一把小椅子,告诉她:“给你,自行车!”童童高兴地骑上去。
强强也来了,也在洋洋那里摸到了特等奖,洋洋还是推给他一把椅子,强强也很高兴地骑上去,两脚模仿着踩踏板的动作,蹬个不停。
老师也来了,洋洋高兴地让老师摸奖,结果老师也摸到一个特等奖。洋洋迫不及待地把一把椅子推给老师,还说道:“恭喜恭喜,你摸到一辆自行车!”可是,老师却说:“你这自行车一点也不像,怎么没有轮子呀,应该给它装上轮子!”洋洋低头看看自己的“自行车”愣住了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洋洋忙着按老师说的给他的“自行车”装上轮子,开奖活动不得不停了下来……
问题:
(1)老师对洋洋游戏的干预合适吗?
(2)请对洋洋的游戏方式和老师的干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。
【参考答案】
(1)老师对洋洋的游戏的干预是不恰当的。
(2)在这个材料中,洋洋对“开奖”游戏表现出极高的兴趣,并试图在现有的环境下进行想象创造,用“椅子”代替自行车,表现出洋洋创造力的发展,同时这种想象创造也带动了其他小伙伴,大家一起玩得不亦乐乎。洋洋自创的游戏也表现出一定的“重过程的内在目的性”“虚构性”和“愉悦性”等特点,这种游戏方式十分有利于儿童的认知、个性、情感和创造力的发展。教师在低年级学生心中有着类似父母的角色,他们会十分听教师的话,所以教师的引导在学前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。材料中老师的干预方式是不恰当的,武断地认为洋洋所选的替代物与自行车不像,并试图引导幼儿按照真实的自行车进行改装,这种行为会阻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,削弱儿童在游戏中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行为。因此这种干预方式是不恰当的
2.材料分析题
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区活动,文文在邮局里无所事事,摆弄一个称重器。在此之前,孩子们没有“邮局”这个角色游戏的经验。教师看到这种情况,拿了一个盒子走过去,对文文说:“我想把这个寄到超市去(旁边有超市游戏区),你能帮我称一下吗?”文文马上接过盒子,放在称重器上,看了一下,说:“100 克!”教师问:“多少钱?”“10 块钱。”教师假装付了钱,文文立刻把盒子送到了隔壁的超市。接着,有几个小朋友也学着教师的样子将一些东西寄到旁边的医院、美容院、娃娃家,邮局变得热闹起来。
问题:请分析在这个案例中,教师是如何干预幼儿游戏的。
【参考答案】
在这个案例中,教师采用的是内部干预的方法,以顾客身份参与幼儿的邮局游戏,虽然没有给幼儿直接建议他们该怎么做,但以角色行为暗示了游戏方法,提示幼儿可以如何进行游戏。对于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小班幼儿来说,教师参与游戏、通过角色行为给予游戏暗示的方法比简单的几句建议来得更有效。